2013年,美国精神病学会发布DSM-5,“神经衰弱”从诊断手册中消失。 但在中国,这个词依然活跃在基层医院、网络科普和日常对话中。我们正在目睹一个诊断概念的全球分化。
为什么会这样? 问题的核心是:“神经衰弱”从未被严格定义过。
1869年,美国医生George Beard创造这个词时,它指的是“因现代生活节奏导致的神经系统耗竭”。

听起来很科学,但当你深究会发现,什么算“耗竭”?怎么测量?边界在哪?都没有答案。 一个世纪后,它演变成了“装下任何说不清症状”的垃圾桶诊断。
在我接诊过被诊断“神经衰弱”的患者,后来发现是焦虑着、是抑郁症及甲亢等。 这篇网络科普的问题在于:它跳过了医学最关键的步骤“鉴别诊断”。
症状重叠不等于疾病相同。就像“发热”可能是感冒也可能是白血病,相同的外在表现背后,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病理机制。
目前WHO的ICD-11虽然保留了“神经衰弱”,但标注为“文化相关综合征”,这是外交辞令,实际意思是:“某些地区还在用,但不建议”。
2015-2020年间,中国三甲医院“神经衰弱”诊断下降62% 同期“焦虑障碍、抑郁症”诊断上升140% 医学正在完成一场静默的范式转变。
问题是:公众科普何时跟上?




